• slider image 200
:::

人文環境

和睦風華 / 2019-08-19 / 點閱數: 3779

和睦地區人文環境
和睦的大家庭指的是學區所在的四個村,和睦國小的學區是和美村全部,和睦村19鄰,和興村116鄰,富收村1623鄰(其中1-15鄰屬頂六國小學區)。學區的四個村落中,和美、和睦、和興三村,居民又稱為「三和」,也表示了其密不可分的關係。原本的三和地區,全部隸屬和睦村,民國71年時,因人口眾多,行政區域重新調整,才劃分為和美、和睦、和興三村。
早期和美、和睦、和興,這三和地區全部都屬於和睦國小的學區,因學校人數不斷增加,校地狹小,無法再增建教室的情形下,所以民國86年時於和興村設立和興國小,並將學區的範圍重新劃分,和興村1738鄰,和睦村1023鄰劃歸和興國小。
雖然現在學校的學區範圍只有和美村是涵蓋全村,其餘的和睦、和興、富收這三村部分分屬和興與頂六國小,不過在此仍以四個村的全部來做整體的介紹。
一、位置與交通
(一)地理位置
中埔鄉位於嘉南平原的東部,在嘉義縣的東南方。東邊鄰大埔鄉,北隔八掌溪與番路鄉相對,西邊鄰嘉義市,南邊鄰台南縣白河鎮。以經緯度來說: 
極東為東經 120°36’   (在石硦村頭凍山)
極西為東經 120°26’   (在和興村台糖農場)
極北為北緯 23°27’   (在和美村忠義橋南岸)
極南為北緯 23°21’   (在東興村南側山區)
中埔鄉的四極中,極北的和美村,極西的和興村,屬於本校學區,由此可知,本校學區正好位於中埔鄉的西北部,接近水上鄉與嘉義市。因為學區臨近水上鄉與嘉義市,有台18線(省道18號)與165縣道兩條公路經過,交通便利,購物、就業都很容易,於是商店、住戶不斷增加,目前已是中埔鄉最繁榮的地區。
(二)交通現況
交通縱橫發達是本校學區村落的優勢,其中台18線與165縣道是學區對外最主要的交通線,也是學區繁榮的生命線。國道3號、台82線(東西快速道路),則是將本校學區和全國各地連線的大功臣。完整的交通體系,一點都不比都市差。
◎通往阿里山的觀光大道18
    18 線(省道18號)貫穿學區,居民俗稱阿里山公路,是連接嘉義市通往頂六、觸口、阿里山的重要道路。自後庄橋-司公廍-頂六-樹頭埔-十字路-社口-十塊厝接番路鄉迄於阿里山。其中行經中埔鄉內之路段里程為14.2公里。台18線於本鄉境內所經之地段大部為中埔鄉之精華地區,人口稠密,商業發達交通流量頻繁,尤其後庄地區為交通之瓶頸,經常有塞車之情形。台18線在和美與和興村的路段,現在命名為中山路。
◎聯絡嘉義、台南縣的命脈―165縣道
    165 縣道貫穿學區,居民稱嘉白公路,是嘉義市通往白河、關仔嶺的必經路線。自後庄、公館,經中埔鄉與水上鄉交界之赤蘭溪橋。其中行經中埔鄉內之路段全長3.6 公里。本線所經中埔鄉路段多為鄉內工商發達地區,也是台南縣白河鎮通往嘉義市之主要通道,交通流量甚大,早期亦為中埔鄉對外之主要交通道路之一。165縣道在和睦與和興村的路段,現在命名為中華路。
◎縱橫臺灣南北的南二高三號國道
    國道3號的中埔路段已在90年年底通車,新完成的國道3號中埔(頂六)交流道位在富收村中,與台18線相連,距離和睦村與和興村非常近。國道3號又與台82線(東西快速道路)相接,更增加居民在交通上的便利性。
    為因應嘉義市來往國道3號所帶來的車潮,大義路在和美村司公廍的路段,在90年進行拓寬工程,目前已完工,台18線經大義路、忠義橋,可通往嘉義市的彌陀路,因此大義路的交通重要性與日俱增。
(三)交通與地理位置
    交通影響地理位置的優劣,交通的重要性可從學區中三和地區的發展看出來。台18 線由北向南分隔和美與和興村,由東向西分隔和美與和睦村,165縣道分隔和睦與和興村,這兩條公路的交會處是在現今台南中小企銀旁的三岔路口(台18線在與嘉白公路的交會處,由原本往南的方向,轉彎為往東的方向,因此形成一個大的三岔路口,這裡也是165縣道的起點),此處為交通的要衝,也使得這三個村莊成為往來嘉義市、阿里山與白河的必經之地。
    因交通地位的重要性,以及緊臨嘉義市的緣故,使得三和地區快速都市化,住家和商店不斷增加,在本地原來從事農業的人,轉而投入工商業,使得工商業在這裡迅速發展,而形成一新興的工商城市,因此有嘉義的「三重埔」之稱。
中埔(頂六)交流道、國道3號、台82線(東西快速道路)、台18線的全面通車與連結,不僅讓三和地區與富收村的交通更加方便,同時也會帶來更多的經濟利益。
◎資料來源
1.劉道清主編(民91)中埔風華,嘉義縣中埔鄉公所成立五十二週年紀念特刊,嘉義:中埔鄉公所。
2.彭國棟總編輯(民90)天望崎自然教學園區動植物資源解說手冊,南投: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嘉義:嘉義縣中埔鄉公所。
3.羅茂順總編輯(民86)中埔鄉志,嘉義:中埔鄉公所。
 
二、人口
中埔鄉1047月的人口總數是45,837人,人口數在嘉義縣十八鄉鎮中僅次於民雄鄉及水上鄉,居全縣第三大鄉鎮。本校學區四個村的人口數共有21,823人,佔中埔鄉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四十七點六,其中和美村人口8,102人,和興村6,528人,和睦村3,884人,富收村3,309人,以人口數來說,是中埔鄉的前四名。
由三和地區人口數及密度都相當高,可以理解當初(民國71年)要將僅一村的和睦村,再重新劃分為三個村莊,地理環境的優越與交通的便利,是造成學區中四村人口密度高的主要原因,由人口密度也可以知道,本學區四村未來的發展仍不可限量。
 
三、地形與河流
(一)地形
中埔鄉在地形上,東方和南方都是阿里山山脈的餘脈,稱嘉義丘陵,所以地勢偏高;西方和北方是嘉南隆起的平原。地勢呈東南向西北斜降。全鄉丘陵地(海拔一百~五百公尺)和平原地(海拔一百公尺以下)約各佔一半,高於一千公尺之山地僅佔極少數。
學區所在的和睦、和美、和興、富收這四個村莊在中埔鄉的西北邊,為嘉南平原的一部份,屬八掌溪、赤蘭溪所沖積而成的山麓沖積平原。
 (二)河流
流經中埔鄉的主要河川有八掌溪和赤蘭溪,這兩條溪的源頭是中央山脈,橫流過中埔鄉,八掌溪流過本學區和美村的北邊,所以和美村以八掌溪與嘉義市為界,赤蘭溪流過本學區和興村、和睦村與富收村的南邊,所以和興村、和睦村與富收村以赤蘭溪與水上鄉為界。
 1.赤蘭溪
赤蘭溪位在本學區的南邊,發源於本鄉灣潭村凍腳山區,海拔約1285公尺,上游接近石灰岩地層,大小石灰岩塊特多,雖偶發現少量貝殼及珊瑚化石,但大部分均為海相沈積岩。在中段有澐水溪和石硦溪的併入,河流的方向向西流,流經隆興、鹽館、裕民及本學區的和睦、和興村至水上鄉中庄附近流入八掌溪本流,主流長度約21.5公里。
 2.八掌溪
八掌溪位在本學區的北邊,自嘉義縣竹崎鄉奮起湖山區發源,行經番路鄉山區,流經中埔鄉部分是屬中游段,是嘉義縣的主要河川之一。沿本鄉社口、金蘭、在本學區的和美村北側西流前行。全長71公里,其所帶之物質主要為砂岩與一部分近似泥岩之頁岩風化物,質地較細,故沿溪畔設有多處砂石採集廠供應建設石材。
◎資料來源:羅茂順總編輯(民86)中埔鄉志,嘉義:中埔鄉公所。
 
四、沿革與開墾
    本校學區所在的四個村落,在現在是中埔鄉的精華,而在過去也是中埔鄉最早開發的地區,而最早開發本區的人正是中埔鄉拓殖先鋒賴斌來。
(一)拓殖先鋒――賴斌來
    中埔鄉原來是平埔族中的洪雅族之聚居地。最早來此拓墾的漢人,是清朝的賴斌來。賴斌來也是漢人在嘉義縣(包括嘉義市)開墾而見諸史傳的第一人。
賴斌來,乳名恂行,謚剛直,原籍漳州平和縣,後移居潮州大埔縣,為賴家在大埔縣開基後的第十二世(一世約二十年)。賴家後世廣為傳說他是隨著鄭成功來到臺灣,但是從他的生辰就知道這個說法可能僅止於傳說,因為賴斌來生於鄭氏王朝在臺灣的基業被清軍擊滅後八年,也就是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
    根據賴家後代傳說:賴斌來來臺後,在三界埔(今嘉義縣水上鄉三界村)等處墾殖,看見崙仔頂庄(今嘉義縣中埔鄉和睦村)附近「龍脈超脫,民風仁厚,有感時事,遂棄職務農,不求於世」,於是選擇定居於此,以「耕田為業」;賴斌來的質體魁偉,有智謀,是一個相當勤勞的人,他從事農耕,辛苦的在嘉義八掌溪畔,建立自己的產業,也為嘉義賴家日後的發展奠定了豐厚的基礎。
    賴斌來在年少時來到臺灣拓墾是需要經過一番艱苦奮鬥的,到了壯年,賴斌來才與妻子張秀(1710~1788年)成親,他們夫妻的年齡相差十八歲。張氏在十九歲那年(1729年,賴斌來已三十七歲)為賴斌來生下了第一個兒子-賴慶。壯年得子,賴斌來非常的喜悅!賴斌來一直活到八十二歲,死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賴斌來渡臺的事跡雖已不可考,但他來臺後一直定居於諸羅城(後改嘉義縣)附近八掌溪流域的崙仔頂庄(今和睦村),則是相當一致的說法。自從他定居於此之後,其第二代、第三代子孫都居住在這裡,並以農為業,嘉義賴家也就在嘉義八掌溪畔發展起來。
    根據嘉義縣志記載,賴家到了第四代,已開闢田地千餘甲,引八掌溪的溪水灌溉,耕作的人數達數千人之多,許多大陸親人也都來臺從事農耕,這是很大規模的移民,後來第四代賴時輝移居至嘉義市。
(二)名望人士――「嘉義三重埔」拓荒英雄   賴金目
    賴金目,民國4 年生,世居於和睦村1744號。賴家世為和睦公館地區之望族,至金目先生之上一代,還耕有良田四十餘甲。金目先生王川公學校(今嘉義市崇文國小)高等科畢業,生平熱心公益,重視教育,先後於民國39年至47年間擔任和睦村第三、四屆的村長,在民國53年至62年又擔任中埔鄉第八、九屆的鄉民代表,中埔鄉農會理事長二屆(第六及第七屆),不論擔任何種公職,都能夠敬業樂業,堅守崗位,服務鄉里,德配王貴蘭女士,育有三子四女。先生逝世於民國84年,享壽 80歲。
    金目先生一生事蹟,最為人所稱道的是一手推動和睦國小之設校,賴金目先生時任和睦村村長,有鑑於散居於溪底寮、柑子園、廓仔、公館、後庄等農戶子第,沒有屬於自己的學校,眼見和睦地區人口漸多,學子日增,每天遠至頂六國小上學,交通、時間及付出之負荷均重,於是積極推動籌設和睦國民小學,賴先生和數位鄉紳到處奔走,終於民國46年成立頂六國小和睦分班。
    之後賴先生與地方熱心人士出錢購買三分的土地,並砍伐巨竹作為建材,完成三間克難教室,於民國48年成立「頂六國校和睦分校」,51年和睦國小獨立,但校地仍只有三分。後來賴先生擔任中埔鄉之鄉民代表,基於民意代表之職權,透過代表會,要求鄉公所增購校地六分,和睦國小之校地雛形於是具備。
和睦地區由於鄰近嘉義市,今日幾成嘉義接連之區,寸土寸金,一地難求;和睦國小則在經過數十年之成長後,教育品質首屈一指,飲水思源,不得不推崇金目先生的高瞻遠矚。
 (二)學區村落地名的由來
中埔鄉地名的由來有因地形特徵而命名,如「中埔」、「三層崎」;因懷念大陸家鄉而命名,如「中埔」、「興化廍」;以天然植物為地名,如「枋樹腳」、「樹頭埔」、「柚仔宅」;地名與人文背景有關,如「興化廍」、「公館」、「鹽館」等。以下舉例介紹學區中村落地名的由來。
 1.地名起源於與人文背景有關的建築物
1)「公館」,指的是官廳臨時設置的事務所,或是居民因共用的目的建立的事務所或工會堂,本地的公館是清朝官府臨時設置之事務所(或是清末政府存放公糧倉穀之所)。
    2)「廍」,廍是製糖所之意,如興化廍。福建、廣東的人稱採蔗煮糖的工廠為「廍」,興化廍是此地先民都來自興化,最初來到當地開設糖廍,久了成為地名。
 2.懷念大陸家鄉的地名
    先民因為懷念大陸家鄉的地名而命名,如「興化廍」,是中埔鄉富收村的一部分,其祖先來自福建省興化府。另外中埔鄉的名稱是源於本地開拓的先民大多來自廣東省黃港大埔縣,由於祖籍地是「大埔」,所以第二故鄉稱為「中埔」。
(三)學區中的舊地名與新地名
三和地區,富收村在舊時為下六庄與頂六庄,下六庄又分為司公廍與公館,在和美村與和睦村仍保有「司公廍」的地名,在和睦與和興村仍保有「公館」的地名;而頂六庄興化廍與頂中下街的地名也保留至今,在現在的富收村中。
◎資料來源:
1.劉道清主編(民91)中埔風華,嘉義縣中埔鄉公所成立五十二週年紀念特刊,嘉義:中埔鄉公所。
2.羅茂順總編輯(民86)中埔鄉志,嘉義:中埔鄉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