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200
:::
校長室 - 教育手札 | 2023-11-07 | 點閱數: 97

20231013「食米、知米、包粽、包中」

-米食文化暨食農與環境教育展-

10 月 12 日,「食農與環境教育展」在中埔鄉嘉檳文化館展開,我們五年級二個班在同一天前往巧巧肉粽工廠進行包肉粽活動;隔天,另外三個班接續「食米、知米、包粽、包中」的課程。感謝教務處規劃的食農教育餵養了我們的口腹與知識。

  嘉檳文化館中迎面的是早年用來載物的孔明車,後輪上方「客貨兩用」的宮格承載了歷史,身形依舊,只是多了滄桑……。展場裡的鋁製品更有故事,日治時期,台灣是全球第二大製鋁中心,後來改制為台鋁,鋁製品除了用於工業也廣泛運用於生活器具,它的輕巧響音與厚重的鐵製品截然不同。

  除此,牛軛以及米籮、扁擔、畚箕,無一不是取自生活周遭的木與竹,先民的生活當然也少不了將稻米製成各式美食,粽子即為其一。包粽子用麻竹葉最普徧,早期較多的是桂竹筍籜與石篙筍籜,山區的居民會把曬乾的筍籜挑到山下賣以換取現金作為家用,粽子則用蜘蛛抱蛋的葉子(正宗的粽葉)包裹。

  孩子們到粽子工廠聆聽解說之後,即開始依樣畫葫蘆,小小的手掌將材料包進麻竹葉中尚稱順利,但是要將粽繩綑上時,一個不小心就把米粒給灑了出來,幸好老師及師傅們都能「即刻救援」,讓粽子保有最大的完整性。

  包粽子用的米是尖糯,吃起來口感和油飯相近;冬至搓湯圓用的是圓糯,已看不到米的原形;蘿蔔糕用的是台灣本產的「在來米」,平日吃的白飯蓬萊米是日本稻作專家磯永吉先生在台北草山竹子湖改良成功,故大眾尊其為「臺灣蓬萊米之父」。現在在台灣大學校園內還留有「磯永吉小屋」。「吃米、知米、包粽、包中」,老闆郭貴葉女士設計有獎徵答米製品有哪些,孩子們也都應答如流、一語中的。

  當粽子下鍋後,在等待品嚐的空檔,部分班級在返程中也順路到「嘉義樹木園」觀覽日本遺緒,因為植物園的對面就是農試所,裡面研發的可是產量大、口感好、少病害的稻米品種。大賣場中的稻米品牌不可勝數,除了可以看到很多鷺鷥米外,還有石虎米、田鼈米等等不一而足,但細看其內容可以看到高雄 139 號、台南 11 號、台中 17 號、地名即為農改場的所在。日本的越後地區有越光米,現在也有許多台灣出產標明「越光米」的品牌,走進米的世界深入探究會發現那真的是一個「食米知影米價嘛知影品種」的國度。

  乘著米食的翅膀,走進台灣林業與農業的歷史長河,踩在食農教育的腳印上,曾握在掌心的竹葉應該也會在記憶裡飄香。